香菜為什么叫鹽碎?
香菜為什么叫鹽碎?
香菜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調味菜,與蔥、姜、蒜等用途相似,一般不做為主菜食用。由于其具有獨特的香味,被很多人所喜愛,常常出現在各種涼拌食品和羹湯里。
香菜為什么叫鹽碎呢?
一,先介紹它的來歷。
自漢代開通了西域、國勢強盛后,眾多的西域商人來到了大漢的國土,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他們的本土物品,由于漢人把北方和西部的少數民族稱為“胡人”,他們所帶來的東西也就被冠上一個“胡”或”番”字:食品有胡桃、胡蘿卜、胡椒、番茄、番薯等,樂器有胡琴、二胡等,甚至連他們的語音,也被稱為“胡說”、“胡言亂語”。
香菜,正是漢代絲綢之路所帶來的食品,原產于地中海及西亞一帶,進入中國之初,它的名字也是少不了一個“胡”字——叫“胡荽”。
最早提及“胡荽”名字的,見西晉張華著的《博物志》:“張騫得安石榴,胡桃、大蒜、胡荽”。
由此可以想到,我們現在所能見到、吃到的許多食品,包括帶有“西”字的西瓜、西葫蘆、西紅柿及剛才提到的“胡”、“番”諸物品,大都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進口物。
二,香菜名字的變遷。
叫了幾百年“胡荽”后,到西晉末年,爆發了“八王之亂”,由是引起了“五胡亂華”,中原大地生靈涂炭,陷入胡人的殘暴統治中。
這個時期,由匈奴、鮮卑、羯、氐、羌等五個少數民族,你方唱罷我登場,紛紛占據了政治和軍事的至高點。漢人在這個時期,是沒有地位的,也就沒有了話語權。
那么,做為漢人命名的“胡荽”,自然是對“五胡”帶有污辱性的含義,這些亂華的五胡當然不能茍同。他們采取各種高壓政策,不許漢人講“胡”字,“胡荽”也就壽終正寢了,改為一個詩意的名字——“香佩蘭”。
南北朝割劇時,南朝沒有香菜,有次南朝派使者出使北魏,北魏政府設宴款待,席上有一盆味道鮮美的羊肉湯,讓南朝使者贊不絕口。問及左右,回答是湯里放入了“香佩蘭”,于是帶回江南,不久便登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——此時南朝只稱它為“香佩蘭”。
從此,無論江南塞北,香菜總是羊肉湯里必不可少的配料。
想不到吧?一個小小的香菜,竟與民族歧視掛上了鉤!
還沒有完!
到隋唐統一后,由于楊堅的隋朝和李淵的大唐都和“胡”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——比如說,楊堅的妻子獨孤伽羅是“胡人”,李淵的母親、妻子都是“胡人”,所以隋唐時期的外來物品名字上不再帶有“胡”字。而叫了幾百年的“香佩蘭”,由于胡族的衰敗也必須改名了——不再稱呼原來的“胡荽”,也不使用胡人起的“香佩蘭”,而是按照波斯語的音譯改稱“芫荽”。
正如唐代宗李豫做了皇帝,改蕃芋為“蕃薯”,宋英宗趙曙做了皇帝,又改蕃薯為“地瓜”一樣,皇帝的名諱,就連植物也是要避諱的。
這個名字一直叫到了現在。
至于叫做鹽碎也好,腌雖也罷,只是地方口音的不同而已。
三,有人歡喜有人憂的香菜。
正如荊芥、芥末、花椒、生姜、大蒜等調味品一樣,自古以來,香菜以它濃郁的香氣,就被大多數人喜歡。
但”一菜”難調眾人口,還是有許多人不太喜歡、甚至十分討厭它的氣味,覺得這個味道特別腥臭,也就從來不食用香菜。
關于香菜這種獨特的味道,有一個這樣的傳說:
商紂王寵信妲己,殘害忠良,周文王便和姜子牙討伐商紂。趙公明助紂為虐,被文王所殺,他的三個妹妹云霄、瓊霄、碧霄為報兄仇,與姜子牙對陣沙場。兩軍交戰時,二郎神楊戩放出了哮天犬,沖上去把趙公明三妹碧霄的褲襠一口扯爛了。
碧宵羞愧不已,雙手護住襠部蹲了下去。這時,云霄、瓊霄趕了過來,揀起石塊砸向了哮天犬,頓時腦漿迸裂而死。碧霄仍不解氣,把哮天犬扒皮剝肉,吃肉喝湯之后,把狗皮和狗爪挖坑埋到地里。
第二年開春,埋犬處便生出了一種帶有特殊味道的草——這就是香菜!
而香菜的復雜氣味,正是碧霄身體的味道和哮天犬的皮毛味道結合而成。
當然,這只是民間杜撰的一個傳說罷了。
結語
我個人比較喜歡食用香菜,拌涼菜和喝湯時,必會撒上些剁碎的香菜,覺得既香又鮮,故樂此不疲。
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盡管由于地域和口音的差異,對香菜的叫法也有所不同,但無論南北,不分東西,香菜仍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品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,地方口音已漸漸式微,普通話的普及讓香菜的叫法也漸入人心。
隨著孩子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,可能在不久的將來,就只剩下“香菜”這一種稱呼了吧!